娱乐

博物馆科普课|漫谈“指纹识别”,人类为什么要长指纹?

时间:2010-12-5 17:23:32  作者:综合   来源:焦点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编者按:指纹,又称手印,是人类手指末端指腹上中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指纹识别”即指通过比较不同指纹的细节特征点来进行鉴别。我国对于指纹的记录,最早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史前时期。2018年10月

博物馆科普课|漫谈“指纹识别”,人类为什么要长指纹?



编者按:指纹,又称手印,普课是漫谈人类手指末端指腹上中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指纹识别”即指通过比较不同指纹的人类细节特征点来进行鉴别。我国对于指纹的为什纹记录,最早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指纹识别史前时期。2018年10月31日上午,博物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西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一枚仰韶时期庙底沟类型的馆科陶缸残片,这枚陶片鋬耳上横向下摁一凹窝,普课内竟留有一枚完整清晰的漫谈先民指纹!西电作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重点高校,人类长期致力于“指纹识别”的为什纹研究,“西电记忆”平台特推出“漫谈指纹识别”系列科普推文,指纹识别为大家讲讲生活中常用到的指纹识别技术。欢迎各位专家教授围绕西电博物馆藏品进行科普介绍,撰写相关科普文章。投稿邮箱:xidian1931@xidian.edu.cn





引子

据说现在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时代,AI啦,你不懂一点AI啥的,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如果你是中小学生,或者大学非AI“科班”出身的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这回听张老汉给你白活白活“指纹识别”。按照科普文章的套路,我尽量浅入浅出,能让诸位读得明白、读得进去。

“科普”是科研工作者的部分义务,也是我们西电博物馆准备掀起的系列浪花,张老汉在这里抛砖引玉,热切盼望更多专家教授能“下海”支持,一起做起科普的“公益”。

张老汉搞了半辈子指纹识别——专业半通不通,业余喜欢说相声,吼老腔,唱陕北道情,如果文章跑偏了,诸位读者记得回家的路就好。

“指纹识别(Fingerprint Recognition)”,按照学科分类的话,属于好多个学科呢,谁都沾边。好比说计算机技术、电子科学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肯定都在其中,甚至生物学、遗传学也都沾边。大名鼎鼎的“人工智能”,这几年才成为正式的本科专业,放以前,它通常看作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而已,没那么火辣辣。

这一节我们从“指纹识别”的基本概念谈起



 关于指纹的江湖传说



人类发现的最早的指纹在哪里?








2020年12月,央视播出了一期《国家宝藏》节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摄影师赵震分享了他为将近8000尊兵马俑拍照的故事。说起自己发现兵马俑脸上嘴唇部位2200年前的工匠留下的指纹,他激动到哽咽。他的讲述打动了无数观众,被誉为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1]。

无独有偶,两年后,文物工作者再次在秦始皇陵“仰卧俑”身上发现2000多年前清晰指纹[2],如图1所示。

▲图1 兵马俑指纹

这是我们发现的最早的指纹吗?非也!

2018年10月31日上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西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一枚仰韶时期的陶缸残片,同时发现的还有一枚庙底沟类型彩陶片和若干红陶片。其中陶缸残片形状不规则,造型规整,圆润细腻。鋬耳上横向下摁一凹窝,内竟留有一枚完整清晰的先民指纹[3]!渑池西河南仰韶遗址新出土的这枚仰韶指纹陶模,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已5000多年。我国著名的指纹学家、中国刑事现场统计研究会副会长刘少聪教授认为这枚鋬耳上的手指指纹,是一名20-30岁之间,古代男性陶工右手大拇指按压的指纹! 

还有更早的人类指纹被发现吗?当然!

1978年,公安部126所在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指纹印痕,其中一件是国家博物馆藏半坡遗址出土编号为装41、总1720的陶器,局部较为明显的指纹印痕(图2)[3]。半坡遗址同属仰韶文化,在距今6500-7000年之间。这个很可能就是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指纹痕迹了。

▲图2 仰韶指纹

那么,兵马俑或者陶器上留下的这些指纹是古人在制作陶器时,无意中留下的?还是有意为之?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毕竟我们没有办法直接跟古人打听。逻辑上,精美的陶器上有指纹痕迹是应该避免的,否则器物上应该布满指纹才对。这样的话,估计器物上的指纹,尤其是不完整的、痕迹浅的,大概率是无意中留下的。但是,也有考古工作者认为,在一些特殊部位,完整的、清晰的指纹,不排除是古人有意为之。至于古人是认为指纹给器物增添了美感?还是已经意识到指纹是自己独特的个人标识?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清晰答案。

到什么时候,古人发现并运用指纹作为个人独特的标识来标记“所属权”呢?这个问题——跟很多问题一样,我们中国的古人又一次领先了世界。

德国指纹学家罗伯特·海因德尔所著的《指纹鉴定法的体系与实践》(1926年,中文版见《世界指纹史》[4]),内有大量有关中国指纹的历史资料,被警界奉为经典。第一个明确指出将指纹用于个人鉴定目的的作者是中国的贾公彦(唐代学者,洺州永年(今河北永年县)人,相关著作写于公元650年)。海因德尔博士还强调:贾公彦用于个人鉴定目的“画指券”的观点,与欧洲最古老的大学相比较,至少早500年。从此“中国是指纹技术的故乡”叫响了世界。

另据报道[5],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百年前收藏了一枚来自西安的两千多年前的指纹封泥。中国在1995年开始,陆续在西安城北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发现了距今2000多年的数千多枚秦封泥,其中多枚封泥发现有指纹痕迹。专家猜测,这些秦朝封泥上的指纹,有可能是有意为之。如果此说属实,明确采用指纹辨别身份的历史就在距今2000多年的秦代了。

1975年的冬天,湖北省博物馆考古专家率领考古队在云梦县城关镇的汉丹铁路西边一个名为睡虎地的农田地带,考古发掘出12个墓葬。至此,沉睡了2000多年的秦代竹简面世,其中《封诊式·穴盗》记载“内中及穴中外壤有膝、手迹、膝,手各处”,即对现场勘查中的手印的描述。

那么,人类发现的最新的指纹在哪里?

在张老汉书桌上!用五个不同型号的指纹采集仪采集的300-500dpi分辨率的老汉右手食指指纹,如图3所示。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跟古人沟通一回,哈哈。

▲图3 五个采集仪采集的现代人食指指纹



人类为什么要长出指纹?








我们已经知道,指纹就是指尖上布满的一条一条细微的“肌肉沟槽组织”,并且从出生起——严格说当胎儿在母体内发育三至四个月时,人类就具备了指纹。灵长类动物大猩猩、黑猩猩、猴子都长有指纹,会爬树的考拉熊也有。那么,为什么要进化出这种看似没用的“累赘”呢?难道是几万年前的古人就准备为如今到处都是的指纹锁留作开门钥匙吗?或者是便于警察抓坏蛋留下更多证据吗?显然应该不是。

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开放问题,也就是答案充满不确定。科学家们做了很多实验,发现人类的指纹,至少有以下几种了不起的功能!

首先就是增加摩擦力的功能。人类指纹就好像汽车轮胎的花纹一样,在我们抓取物体时,产生了更多的“抓力”,让我们可以较为牢固又较为轻松地的抓住有点光滑的物体,不至于滑落。猴子和考拉要是没有指纹,爬树登高一定会有不少郁闷。

第二,跟上述增加“摩擦力”有点相反,指纹肌肉起伏造成的变形拉伸“冗余度”,在增加摩擦力的同时,也限制摩擦力过度增加以避免在过度用力时产生皮肤损伤!也就是有点“润滑”作用。指纹的存在,折中了人类在抓取粗糙物体或者光滑物体时,可能产生的对摩擦力的矛盾需求,有一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意思。

第三,指纹的存在有利于人类提高触觉的灵敏度。沟壑纵横起伏变化的指纹下面约2毫米处,布满了称作为“帕西尼氏小体”的感受细胞,是人类神经末梢的组成部分,是皮肤的触觉、压力、热量和振动的感受器。研究人员实验表明,指纹纹路的起伏设计有利于提升“帕西尼氏小体”的感受灵敏度。我们能感受到“丝绸般的光滑”或者是“盲文般的凸起”部分仰仗于指纹的存在。人类没有甲虫那样的“触角”,某种程度上,指纹勉为其难可以充当。

第四,指纹的起伏线路上布满了汗腺毛孔,这些汗腺毛孔按时按量分泌微量液体(汗水),控制着指尖表面的湿润度,在提升摩擦力和降低摩擦力之间,做着奇妙的均衡,如同发动机的机油一般。你能够牢牢抓住你的智能手机不至于滑落,又不至于掐碎屏幕,得感谢你的指纹和汗腺。顺便说一句,让机器手一手抓住酒瓶,一手捉住玻璃杯子倒酒,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超强的使用工具的能力,已经渗透在我们的遗传中了,都不必学习,一切交给皮肤就好。不过,指纹上的汗腺毛孔分泌的微量液体会留置在物体表面,从而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刑警能采集到罪案现场的指纹痕迹,便是指纹汗腺的“汗”马功劳。


为什么人类的指纹都不一样呢?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知道,从出生起我们的指纹就定型了,而且古人已经知道,指纹具有某种稳定的“不变性”,并且互不相同。

▲图4 指纹汗腺

真的是这样吗?

现代的统计学、刑侦学以及司法实践,都支持人类指纹不重样这个结论。无论是自己的十个手指头之间,还是别人的,甚至是双胞胎的,也都不同。生命细泡分裂过程、已有的DNA遗传信息生物学知识,也支持人人不同这个结论。

但是,要证明“世界上确实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指纹”,却是很困难的,因为穷举人类所有的指纹,实在成本太高!

我们先来厘清,虽然一切迹象表明,人类的指纹确实具有某种“模式的不变性”,但我们的指纹确实存在变化。

指纹的变化主要有这么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年龄增长,小手变大手,指纹的“规模”会变得更大,直到成年后“尺寸”会稳定下来。另一方面,就是人成年后,如果是频繁地磨损的话,比如工人农民体力劳动者天天握着锄头、锤头,知识分子握着笔头、粉笔头,日积月累,指纹会被明显磨损。磨损会随着年龄变得越来越明显,指纹会变得更“平”。

还有一种更极端的情形,有人生下来指纹就非常“平淡”,几乎看不出来,接近没有指纹,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了。

后面我们会看到,小朋友(或部分女性)的小手、体力劳动者或者老年人的磨损手,加上污损的、起皮的非正常状态指纹,正是指纹识别性能容易出故障的环节。

除过这种变化以外,我们可以说人的指纹,在“模式上”互不相同,终生不变。关于“模式”的定义和细节(所谓“全局特征”和“细节特征”),我们下文会详细谈到。

那么就没有长得特别像,没有太多差别的指纹吗?

在张老汉的工作实践中,遇到过百万量级的指纹比对情形。如果指纹图像足够清晰,成像质量足够好,采集指纹面积足够大,很像的指纹也会暴露出不同。下面这一对指纹,在人看来肯定不是同一枚,但是,在电脑看来,它们的局部是蛮像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指纹是挺有用的东西,一点都不多余。但是,如果我们再问:到底为什么人类会长出不一样指纹呢?

▲图5 长得特别像的一对指纹






 如何获取一枚清晰的指纹





2020年12月,央视播出了一期《国家宝藏》节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摄影师赵震分享了他为将近8000尊兵马俑拍照的故事。说起自己发现兵马俑脸上嘴唇部位2200年前的工匠留下的指纹,他激动到哽咽。他的讲述打动了无数观众,被誉为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1]。

利用指纹辨别身份,已经是古今中外司空见惯的普遍实践了。现在我们就来讨论“指纹识别”的基本套路吧。

第一步,采集指纹。


最日常的指纹采集方法:印泥摁印








你需要的只是一盒印泥、一张纸和一枚准备弄得脏兮兮的手指头!

通常的采集,直接不轻不重按上去即可,油墨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有一种滚动式的摁印,可以更多地采集大面积的指纹。通过照相,可以将纸面上的指纹数字化。

▲图6 印泥摁印指纹

数百上千年来人们就用这种方式留作法律印记,表明自己对签署的文件表示认可。直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会用笔写字了,更加愿意用一支流利的笔书写自己龙飞凤舞的名字,这种摁印泥的方式越来越少了。“立字为凭”代替了“拓印为据”。不过,更加严肃的法律文书,还是继续使用着油泥指纹。


刑警微痕指纹采集方法:很复杂很高杆的技术








罪案现场,嫌疑人不戴手套反侦察的话,大概率会留下指纹。门把手、键盘鼠标、水杯、书桌等等都会留下指纹“潜影”,这是前文说的指纹汗渍分泌物造成的,无法避免。

根据嫌犯手指接触物体表面的特点,潜影指纹的提取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光学等方法。这是一门专门的技术,在“刑事侦查学[7]”中会专门论述。具体来说,自然汗液指纹与灰尘指纹、油漆指纹、血渍指纹等等处理方法不同。还有,看存在指纹的物体表面的环境,湿度、温度、光滑、粗糙、平整、渗透等等,采取的方法也不同。而指纹的提取方法,一般采用粉末法(如磁性粉、荧光粉等),增强显现指纹潜影,再通过专用胶带提取,或者通过特殊光源的摄影拍照,直接采集。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媒介、光线的应用,罪案现场指纹采集的效率和清晰度不断在进步,刑侦人员的经验、措施和手段也越来越丰富。

鉴于本文主要关注计算机智能指纹识别方法,我们不再深入讨论稍显越界的罪案现场指纹提取问题。但是我们要着重指出两点不同。首先,罪案现场指纹是嫌疑人无意留下的,通常无法保证指纹的完整性,清晰度也需要运气。我们把这种指纹采集称为“无配合采集”。我们在指纹门锁、银行柜员机以及移动手机等场合,用户通常会配合设备工作,采集环境的各种条件是受控的、友好的,这称为“配合采集”。几乎所有的AI识别技术,比如人脸、虹膜等都存在这个配合与不配合的问题。第二点不同,有配合和无配合的指纹识别技术,有相同之处,但是也会有处理方法的明显不同。

▲图7 刑侦指纹比对作业(图片来自网络)

图7所示为典型的刑侦指纹识别作业过程。屏幕上显示的案发现场无配合指纹与嫌疑人采集的清晰指纹,在计算机辅助处理下,进行人工判别。


利用现代传感器技术设计指纹采集装置








其实就是目前常见的指纹传感器现场指纹采集方法,通常都会有计算机或芯片参与,用户配合实现。

从原理上讲,任何能通过传感器(sensor)技术,检测到指纹表面“脊” “谷”起伏变化的方法,都可以用来采集指纹。“脊”就是指纹纹线凸起的山顶;“谷”就是纹线凹下去的洼地,虽然“高差”非常微小,大约只零点几毫米,但是对现代传感器来说,已经足够。把这种“差别”转化成电信号,然后再转化成图片(数字图像),就给下一步指纹识别打下了基础了。

▲图8 指纹的“脊”和“谷”(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来看看常见的几种不同原理的指纹采集器。



基于光学传感器的指纹采集器

就是小型的照相装置啦。利用在光线(多采用红外光)照射下,指纹脊谷高度差引起的明暗对比,再用光敏CCD元器件将明暗对比电信号转化成数字图像,原理上跟现代手机、相机拍照片没有太大不同。图9所示是它的原理图。红外光从棱镜一侧投向指纹,全反射原理的棱镜在另一侧接收纹线凹凸起伏造成的明暗对比光信号,CCD阵列负责处理产生的影像。

▲图9 光学原理的指纹采集器及指纹图像

▲图10 光学原理的指纹采集器产品实例

这种基于光学原理的指纹采集器大约在二十多年前就造出来了。图10所示最左边的指纹仪可能是全球第一款商品级的光学指纹采集器,现藏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

光学指纹仪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很容易实现。最后得到的指纹清晰度和分辨率[见知识点],取决于CCD阵列的性能。缺点是由于存在光学镜头,体积上很难小型化。现在市场上的集成化光学指纹采集仪广泛用在门禁系统上。

【知识点】

    图像、图像的分辨率、清晰度和噪声水平


在AI识别这个领域,专业人士不说“照片”“图片”“影像”这些词,他们只说“图像(image)”或者“数字图像”,大概是约定俗成吧。数字图像就是能存储在计算机中,并且具有特定格式的“数据”。熟悉计算机的你,大概率知道JPG/PNG/GIF/TIFF/BMP等等文件类型,他们都是不同的数字图像格式。数字图像可以是原始的图像数据,也可以用特定的“压缩”格式存储,以便节省存储量。图像的格式,定义了图像的尺寸(长和宽)、颜色(彩色或黑白)等信息。图像的尺寸,一般用多少“像素(pixels)”来表示,比如512×512就表示长(水平)和宽(垂直)都是512个像素的图像。像素就是数字图像的最小单元,放大了看,就是图像中一个一个分开的具有不同“亮度”或“颜色”的点。这些都是图像处理和识别的基础知识了。

图像的“分辨率”是图像处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我们通常说你的手机或相机是“多少万像素”就指的是这件事。简单来说,相机能产生的最多的“水平像素数垂直像素数”,就是它的最大分辨率。CCD光敏器件上分布的最小光敏单元决定了像素的多少,这两者是完全对应的。一般我们用ppi(pixels per inch)或者dpi(dots per inch)来表示最小光敏单元的分布密度,即每个英吋尺度上有多少最小光敏单元。通常,用作指纹识别的CCD元器件应该有500dpi左右的分布密度,这就意味着在1平方英吋上产生大约512512(约25万)个像素的数字图像。1平方英吋大体上覆盖了一个指尖的指纹面积。分辨率太低,对指纹的采集数据不够,会有太多的信息丢失,不利于提升指纹识别的性能;分辨率太高也没有必要,大量数据“冗余”会带来处理时间损耗。25万像素这个级别,在元器件行业早已经是菜鸟级了,毫无困难。市场上满足指纹识别分辨率要求的CCD元器件早已经是白菜价、撮堆卖了。最新款的手机照相机随随便便千万级像素。

你会发现,计算机应用领域人们喜欢用到2-4-8-16-32-64-128-256-512-1024-…-65536-…这些特殊的数字,原因是他们都是2的幂次(2n)。更本质的原因是目前的计算机体系(称作为“冯诺依曼体系”),是以二进制为根本的。

关于图像的“清晰度”,有不同的定义和认知,也有人称作“解析度”。清晰度与分辨率有密切关系,但是是不同的概念,它描述了图像对真实物体边界、颜色、细节、纹理的重现程度。在人眼观察上,就是更“清晰”、“细节毕现”的图像。在同样的分辨率条件下,具有更多、更精细的亮度和颜色区分的CCD元器件,才能产生更高清晰度的图像。采用图像处理技术,也可以明显地提升图像的清晰度。

最后一个知识点,图像的噪声水平反映了CCD元器件的噪声处理能力。“噪声”就是图像中存在的与图像中物体内容没有关系的丰富变化,像“麻点”(术语叫做“椒盐”salt & pepper)一样。这是任何电子系统都会存在的干扰,多少都会有。噪声对电子信号处理通常是不利的,对指纹识别性能提高是有害的。好的CCD传感器噪声水平低。另外,也可以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抑制或减轻噪声水平。



基于半导体传感器原理的指纹采集器

这类传感器,有电容式和电感式之分,其原理是类似的。当我们用指尖接触半导体器件表面时,由于指纹的脊谷凹凸不平,这种接触空间变化形成的电磁场就会有变化。简单说,肌肉的导电能力大大超过空气!半导体芯片将这种电容/电感的差别转化成电信号,再转化成指纹图像就大功告成了。这几十年IC芯片的性能进步日新月异,这种原理的指纹采集仪,因为没有光学镜头参与,可以做得很小(就是一张指尖大的平面),在手机一类应用上比较常见。

▲图11 半导体芯片原理的指纹采集器


▲图12 半导体芯片指纹采集器样例



基于热敏传感器原理的指纹采集器

如上所述,指纹的脊谷凹凸不平,肌肉和空气的导热性能也是不同的,这种温差也可以用来采集指纹。采用“条状”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差信息并将其转换成图像,然后再将条状图像拼接成正常的图像(二维),这种原理做成的指纹采集仪尺寸可以很小,可以应用在手机、笔记本电脑、鼠标等器件上,如图13所示。

▲图13 条状热敏元器件的指纹采集原理

其实这一类传感器,除了上述电容电感式的,还有压感传感器、超声和射频传感器等原理的指纹采集仪,它们分别采用了指纹脊谷在压力以及声传导方面的差异来获取电信号差别,从而得到指纹图像。不同原理的指纹仪,在性能特点上就有不同,适应性也不同,需要根据应用客观需求做选择。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百度@央广网,兵马俑上的指纹,也是“国家宝藏”,https://baijiahao.baidu.com/s,2020-12-19.(图1 上)

[2]百度@中国青年网,皇陵“仰卧俑”身上发现2000多年前清晰指纹!https://baijiahao.baidu.com/s,22-06-29.(图1下)

[3]中国考古网@考古随笔,仰韶指纹引发指纹学界高度关注(作者:杨拴朝),http://kaogu.cssn.cn/,2019-04-01.(图2)

[4]罗伯特·海因德尔(德国指纹学家1883-1958),指纹鉴定法的体系与实践(1926年).中文版刘持平等,世界指纹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

[5]华商网@华商报,实地参观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秦封泥 多枚封泥发现有指纹印(作者:马虎振),http://news.hsw.cn/,2019-08-06.

[6]微博@智慧科技迷,【Video|显微镜下的世界,会让你惊叹!】,https://weibo.com/,2018-06-06.(图4)

[7]公安部教育局编,性质侦查学教程,群众出版社,1999年.

—END—

作者丨张苟淡
编辑丨任丹 田鸽 张莹
责任编辑丨田鸽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学如登山网   sitemap